合肥杏花公园相亲角:“明码标价”的婚姻“人才市场”
发布时间:2018/4/9 来源: 作者:admin 浏览:1312次
导语:近年来,“中国特色相亲角”在各大一、二线城市愈发火热,房子、车子、本地“土著”都备受推崇。日前网上曝出一则新闻,著名的合肥杏花公园相亲角有一位为儿征婚的大叔放出征婚帖,称儿子是离异状态,但自家有四五套房,如果相亲成功,愿送给女方父母一套房,这样显得自己家有诚意,“他们落一套房子,我落一个儿媳”。
杏花公园相亲角:来的大都是父母
4月1日下午14时许,天气有点燥热,杏花公园相亲角已经挤满了人,大部分人脸上都有着一种难言的焦虑。
据合肥离婚律师网了解,每到周末这里就会聚集了很多中老年人,地上摆着、墙上挂着、手里拿着的“相亲简历”。然而,这种相亲的成功率并不太高,有的父母来这儿大半年了,仍然没有给儿女找到合适的人选。
笔者浏览了现场的大部分简历,这些简历都像是有固定模板一样,如出生年份、收入、学历,户籍,有没有房产等,不少简历看起来相当好,硕士或以上学历、合肥户口、有车有房,啥都不缺就缺一个合适的对象。
困局:工作太忙、性格过于内向、身体条件不好
“我儿子今年30岁,是包河区一名基层公务员,身边异性本来就少,他还不想在本单位找,所以到现在还单着。”张阿姨向笔者抱怨道。
“我女儿是89年的,今年29岁,研究生毕业,在银行工作,工作稳定,但是由于她性格比较内向,不太会跟人交流,平时身边接触到的异性也比较少,所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对象。”赵大叔如是说道。类似这样的情况不少,在场不少家长抱怨自己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身边接触异性比较少,这样一拖就把年纪拖大了。
临近4点,反常的高温让相亲角的人们汗流浃背,笔者看到头发花白的阿姨的手中拿着一份女儿的相亲简历正向人群中走来,相亲简历上写着:80年,硕士学历,某事业单位科长,月收入近万。据了解,这位吴阿姨来这儿已经快1年了,只要有空,她每个周末都会来,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笔者询问她为女儿找对象比较注重什么条件,“我就看他有没有稳定的工作,人品好不好,别的问题都不大。”吴阿姨回答道,“身高不要太矮就行,外地人也不介意。”
旁边的一位李大伯立刻又问吴阿姨,“离婚50岁的,你愿不愿意啊?”吴阿姨立马嫌弃地说道:“不愿意,年纪太大,44、45岁可以,大十几岁的就不行,有孩子就更不能接受了。”说罢吴阿姨便转身继续搜寻。
探访过程中笔者还注意到一些残疾人士的征婚启示,他们的要求往往会放的很低,对他们而言,相亲角或许是一种无奈却又不可或缺的择偶方式。
相亲角“现象”:老人社交新空间
多名受访的老人表示,相亲角起到了一个新的作用:可以分享大家的信息、生活经验、结交朋友。“有些父母是为孩子相亲的,不料却把自己‘相’出去了。”
事实上这也是反映中国年长者私人生活的兴起,让他们的私生活变得更加活跃。从上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多个人活动必须靠自己策划安排,退休年长者更是如此,需要的只是活动的地方和公共空间,广场舞如此,相亲角亦是如此。
结语:
探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这种相亲方式的成功率非常低,但老人们依旧乐此不疲:“就算是为孩子做点事吧。”据国家年鉴数据显示,婚姻的围墙之外,超过2亿的单身人群及其背后家庭组成了庞大的相亲市场,家长在各类相亲市场中奔忙,折射着中国式的婚姻焦虑。
相亲节目中,相貌平庸的胖女孩无人问津,身材姣好的靓丽女孩总能与青年才俊牵手成功;
相亲角里的父母们,搭建起一个不看外貌的独立世界。年龄、身高、外貌、出身、籍贯、学历、工作、收入、属相…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价码,在相亲角被明码标价,在交往过程中讨价还价。